早几年,锦屏这个地名对富阳人来说还很陌生。如今,通过帮扶工作的深入开展,锦屏成了富阳的“兄弟县”,越来越多的锦屏人通过劳务协作落户富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锦屏在富阳就业人员有937人,这个数字目前还在不断增加中。
富阳治安好、生活稳定,能够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赚钱
37岁的陆政先是锦屏县平秋镇石引村人。因为石引村在山上,陆政先家里的田地并不多,即使父辈勤勤恳恳、日日劳作,依然摆脱不了贫困的境地。
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意识到在老家没有出路后,陆政先初中毕业就跑到浙江打工。算一算,已经在外漂泊了18年。
此前,他一直在横店、永康等地打些零工。2015年,在老乡的介绍下,陆政先来到富阳,在华丰管业当起了破碎工——将检测不过关的产品锯断破碎,以便再次回收利用,一个月到手四五千元。
因为女儿出生,去年,陆政先返回老家照顾家人。今年春节一过,他便坐上火车,又回到了华丰管业,“跑了几个地方,富阳这里还比较适应,收入也很稳定”。
陆政先在厂区附近的村里租了个房间,一个月房租300元,加上伙食费、电话费等日常所需,一个月开支1000多元。余下的几千元,可以供父母、妻子、儿女5口人用好几个月。
这样靠壮年男子在外打工养活老家一家人的模式,在平秋镇等地属于常态。
31岁的王俊安的老家在彦洞乡黄门村,和平秋镇相邻。和平秋一样,彦洞也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山村,村里的壮劳力基本都在外打工。王俊安的大伯家没有孩子,而王俊安作为王家唯一的男孩,不仅要养活妻儿,还要赡养两家老人。初中没毕业,他就去了广东打工赚钱。没有技术和学历,他就在广东一些小厂里打工。
这些小厂的工作时间并不固定,有时活多一天得干十四五个小时,一直到半夜才能下班;有时又没活干,早上去厂里报个到就回家,拿到手的工资捉襟见肘。
今年初,王俊安的亲戚通过劳务协作来到富阳务工后,便迫不及待地和王俊安分享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王俊安也觉得,相比在广东打工的随意性,富阳可能更适合他。于是,国庆假期后,他便来到了富阳,在华丰管业找到了一份作息规律、收入稳定的工作。更让他高兴的是,车间里还有老乡。
“来富阳后,发现这边的老乡挺多,平时可以一起聊聊天什么的,虽然才来不到一个月,还是挺适应的。”王俊安说,虽然场口离富阳城区有点远,但是这里治安好、生活稳定,能够让他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赚钱。
劳务协作不仅帮助锦屏脱贫,也为富阳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富阳与锦屏的劳务协作关系已渐成气候。
除了散布在富阳各工业园区的锦屏人,在高桥,还有一条地图上找不到的“锦屏路”,聚居着几百个锦屏人。白天这里门可罗雀,而到了夜晚,务工的人纷纷归家,家长里短的锦屏方言便响亮起来,生生让人觉得来到了千里之外锦屏县最普通的一个居民区。
这里的锦屏人,既有已经在富阳务工好几年的,也有今年富阳企业去锦屏当地招聘来的,他们都在高桥、东洲一带工厂打工,渐渐集聚在了一起。
自去年9月以来,区人力社保局组织富阳优质企业赴锦屏开展4次招聘活动,区就业管理服务处工作人员对锦屏已是熟门熟路。不仅是县城,招聘团队还深入贫困乡、贫困村,将工作岗位送到了锦屏人的家门口。而且,参加招聘的企业均经过筛选,都是在各自行业有较大影响力,且薪资优厚、保障规范、发展良好的企业,力求实现“供需两旺”互补性协作,实现精准就业扶贫对接。
“仅去年下半年以来,来富阳务工的锦屏人就有700多人。”去年11月成立、实体化运行的锦屏县驻富阳区劳务联络工作站,为锦屏在富务工人员搭起了与家乡连接的桥梁,为务工人员和用工企业提供了信息平台。锦屏派驻于此的工作人员杨鹏介绍,通过劳务协作,富阳及周边县市已经成为锦屏人外出打工的首选地。截至今年9月,锦屏籍在杭州就业344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637人;在富阳区就业937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90多人。
劳务协作不仅帮助了锦屏脱贫,也为富阳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飞鹰船艇、中策橡胶、索乐光电、日月电器、张小泉实业、大华智联、中策清泉等企业均通过劳务协作招收到了员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今年愈发凸显的用工荒问题。
“汪科长,什么时候再组织去锦屏招聘?我们先预定一个名额。”赴锦屏集中招聘刚回来没多久,区就业管理服务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科科长汪一鸣的微信里,就收到了企业的“催促”。
为了让劳务协作更加深入、持久、有效,富阳驻锦屏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中心10月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是杭州地区在贵州黔东南州设立的第二个专业化职业中介机构。
该中心通过政府采购第三方服务的方式,为富阳企业和锦屏务工人员提供集成式的就业服务。企业发布的用工需求被第一时间收集后,派驻中心工作人员立即将招聘内容发送给锦屏当地的务工人员。据介绍,后续还将在当地就业服务大厅设立专门的富阳企业招聘区块,常年发布富阳招聘信息。
希望多挣点钱,尽快把妻子和孩子接到身边
招工形式在变,务工人员的观念也在变。
按照厂里的安排,陆政先和王俊安一个月可以休息4天。不过,他们却不像大多数上班族那样期待假日。如果身体允许,他们希望一直有活干,这样就可以多挣点钱,尽快把远在锦屏的妻子和孩子接到身边。
比起一家团聚,更重要的是,相比老家,富阳能让他们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大的眼界。
相比父辈,陆政先、王俊安这一代人,外出务工的目的不再局限于赚钱养家糊口,他们对孩子的未来有着更大的期望。2015年,陆政先到富阳没多久,就把妻子和儿子接到身边,并将儿子送进了当地的幼儿园——他希望儿子能从幼儿园开始,就能得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教育。无奈因为妻子怀了二胎,无法工作,一家人开销实在太大,只能将妻子儿子又送回了平秋。
沉默寡言的他,在说到孩子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善谈,不停打听上学、少儿医保之类的问题。他说,等女儿大一点,还是要把妻子和孩子们接过来,到时候妻子找个轻松点的活,两个人赚钱,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们在富阳读书。
让人意外的是,不管生活有多难,陆政先和王俊安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自己赚钱,让妻子在家陪伴孩子出生后的几年,而不是让父母隔代照管孩子。当然,如果条件允许,他们渴望亲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而不是每天通过视频、电话隔空相望。
“我小时候就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不想让我的孩子也跟我一样。”王俊安说。也许正是因为从小就经历了父母外出打工而造成的父爱母爱缺失所带来的伤痛,他们更懂得孩子们最需要什么。“等我这边稳定下来,肯定会把妻子和儿子接过来。现在儿子3岁,过来正好上幼儿园。过几年再添一个娃娃,我就多赚钱,好好把他们养大。”王俊安对未来充满憧憬。
授人以渔,上门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这个月富阳区专门为锦屏留守妇女送去的职业技能培训。
在锦屏有太多像陆政先和王俊安这样的家庭,因为妻子缺少技能又干不了体力活,出来很难找到工作,造成夫妻两地分居。为此,富阳区人力社保局组织富阳首屈一指的职业培训机构前往锦屏,专门针对当地妇女开展家政服务和缝纫技能培训。这也是富阳赴锦屏开展第四轮招聘工作时,送去的就业帮扶措施之一。
“现在的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一个瓶颈期:一味送资金、送物资的扶贫治标不治本;有些基层扶贫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个别扶贫对象不求自身发展,全凭‘等靠要’……这与我们的扶贫目的背道而驰,却又真实地存在。因此,转变扶贫对象的观念,激发他们走出来的信心,形成靠劳动、靠技能改变生活的意愿,是发挥就业扶贫实效的核心要素。实践证明,劳务输出是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劳务协作是富阳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区人力社保局副局长何燕敏一直负责富阳与锦屏劳务协作,他说,“培训,既能让更多贫困人口掌握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树立信心,树立改变贫穷的信念。”
接下来,富阳将为锦屏贫困人口持续送去技能和就业培训,同时将根据杭州市发布的就业创业新政,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劳动力就业的补贴力度。通过这些帮扶政策,必将有更多锦屏人走出来,找到报酬不俗的工作。这也为陆政先和王俊安送去了及时雨——原本还担心妻子过来不好找工作,得知有技能培训班,他们当即表示要让妻子去上课。
在他们的设想里,几年后的生活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在富阳安了一个新家,大娃二娃都在这里上学,也交上了医保,自己和妻子打工赚钱,一家人虽不富裕但也过得有滋有味。